感慨江湖
江湖一词,源自出自
《庄子.大宗师篇》:“
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全书使用“
江湖”一词凡七处,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江湖-”,按顺序依次如下: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
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第六》,重言又见《外篇·天运第十四》)
3、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内篇·大宗师第六》)
4、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外篇·至-乐第十八》,重言之异文又见《外篇·达生第十九》)
5、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外篇·山木第二十》)
以上五条(两条略)中哪条是“江湖”的原始出处?抄一段-拙著中的旧文:
庄子与
韩非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顺便一提,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一词,也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这个大葫芦寓言。被人视为“江湖”一词出处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两个“江湖”虽然语意相近,毕竟还是第一个更符合后世通用的“江湖”。 拙著《寓言的密码》之所以仅引两条,因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亲撰,外篇为亲炙弟子据庄子遗稿与闻见整理编纂,杂篇为再传弟子与庄门后学所发挥。而且只有第一条直接论人(惠施),后四条(加重言二条)皆以物(鱼、鸟、狐、豹)喻人。所以我认为首条出现最早,是“
江湖”一词的真正词源。
江湖,中国的通天教主庄子,无可争议地拥有“
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因为,“江”、“湖”两字分开使用时可单独成词。作为专名,固然特指
长江和
洞庭湖,作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一词,既不是“江”、“湖”两个专名分开解释后的简单相加,也与“三江”、“五湖”的共名无关。在中国文化中,“
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江”、“湖”两字仅仅是词素,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重要的是,“
江湖”这一专名的特殊意义,决非从唐代豪侠小说到当代武侠小说对此词的事后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时代早就有的: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因此并非先有“
侠客”,后有“江湖”,而是先有意义特殊的“江湖”,后有纵横笑傲的“侠客”。这是因为,此词的真正词源出自始终不被儒家中国承认为正式经典的中国文化第一元典《庄子》。在《十三经》和所有先秦典籍中,都没有出现过“江湖”一词——不过说有易,说无难,承望海内外硕学博闻者,若有异议,切盼教正。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话的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确实,江湖,非为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总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我们不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给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渤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 人在江湖,往往是身不由己的。江湖是美丽的,江湖也更是无奈的。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无奈之余,若能做到笑傲江湖,那当是另一番境界了!
《庄子·大宗师第六》: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相忘,在这里当做“相互怀念、缅怀”来理解。
鱼,因为离开了江湖在其快要因干涸而死去的时候,只能相濡以沫,为了能得到暂时的湿润,以延续一下快要枯竭的生命,这时候忽然间缅怀起以往与之朝夕相处的江河湖泊来了。而我们人呢?本应该是互相学习和尊重他人长处和道术的,不是相互贬讥、排挤或妒忌他人长处和道术的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取长补短,各得其益!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因为各自的恩怨或利益而离开或失去了往昔的好友,只有在其因为自个道术的贫乏而需要互相依赖或互补之时,才会怀念起那些当初或多或少地耳濡目染的、也或者道听途说来的、亦或者曾有所了解了的却又没能学会和领会掌握的一些相互之间的学术或道术来了——不管我们是相识的还是互不相识的,此时才会有所感慨——悔之当初……啊!。 鱼可以相濡以沫,因为要被江湖干涸而了却性命,是以才有“不如相忘江湖”之说!那么,我们人呢?难道只能相忘于道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