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小建中汤证见于《伤寒论》中有两条:
①“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见于《金匮要略》有三条:
①“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痉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血痹虚劳病篇》。
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黄疸病篇》。
③“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妇人杂病篇》。
《伤寒杂病论》里有建中汤方子三个,分别是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方。组成: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病治篇。 组成:芍药六两酒炒(18g)、桂枝三两去皮(9g )、炙甘草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饴糖一升(30g )黄芪一两半(9g)。以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有二:一为脾胃之阳气,一为脾胃之阴气。脾胃之阳气虚,则阴气盛;脾胃之阴气虚,则阳气旺。两者均可导致脾胃运纳失常,气机受阻,升降倒置。因此,谈建中,必分阴阳二气。上述三个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还是脾胃之阴气呢?笔者认为,大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既建立脾胃之阳气,又建立脾胃之阴气,只是以前者为主而已。何以言之?从上述方剂之组成来看,大建中汤乃纯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皆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但由于方内有甘酸之药,所以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