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被了解的原因
梁漱溟先生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西医无法沟通,因为二者在认识论与方***上毫无共同之处。并以为中医无法在理论上说明自己是自身最大的弱点,即使有高明的神医能治好病,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神秘莫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梁先生说中西医无法沟通是有道理的,从前一段时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到现在的西医用中药治病,都证明了西医理论对中医治病原理的不了解与不信认,他们只是承认中药对疾病有治疗效果,并想从中药的化学成分中得到解释。
其实中药治病的作用来自药性的温凉寒热以及药物自身的特殊性情,这一点西医理论是不承认也不理解的。而对中药的君臣佐使的正确运用,则来自对病证正确的诊断,因病与药,方能见效。如果辨证不准,则用药错误,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这是目前中医存在的最大问题。
由于受到了自身以及外来所谓权威的误导,很多疾病在治疗上达成了学术上的共识,而实际上从八纲上仔细考察,这种普遍被接受的辩证结论是不正确的,甚至与病证真相是截然相反的。而那些中医学院出来的医生普遍受了这种误导,这就从治疗结果上造成很过绝症。其实并非病是绝症,是不正确的治疗使病成为了绝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西医对糖尿病除不断注射胰岛素之外没有根治的方法,而中医在施今墨等名医的倡导下普遍采用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同样也令病症缠绵无期。其实,施今墨的辨证是大有商榷之处的,既用玄参滋阴,又用苍术渗湿,本身就很矛盾,甚至还用三黄等凉药降火,更是荒唐无稽。
其实,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很明确的指出,金匮肾气丸主消渴,于水中补先天真火,肾水上升,上焦虚火自然平复。可是现在的所谓中医竟然阴阳不辨,专以六味地黄丸治疗消渴,令真火渐熄,生机转败。杀人于无形,自己尚不知,反以为病之难治,思之诚可恨可悲。
消渴发展到重度糖尿病阶段已是一片寒湿,毫无消渴症状可据,金匮肾气丸中滋阴之药都已经不可再用。但那些医生却仍以滋阴降火为治疗纲领,治到最后终于变成坏证,眼瞎脚烂,一命呜呼。仍不知悔改,照常不误。庸工杀人,当真名副其实。
梁先生说中医无法解释自己的理论是不准确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普通人很难理解中医的理论,而不是中医自身的理论不完善。甚至很多从业医师对中医理论也是一窍不通,只是用两张所谓的祖传秘方到处招摇撞骗,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有的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治好了一半以为己功,治死了一半以为病过。人声鼎沸,混乱不堪。
中医理论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四大经典之外群医往往各执一偏互相攻讦,致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医理又是见仁见智,不以权威之言为准则,所以就很难统一认识。而那些被某种势利统一起来的理法方药,在面对具体病证的时候,又往往无济于事。这样就造成了中医界从古至今的混乱,治病的权柄似乎操在少数神医的手中,普通医生则对复杂的病证失去了治疗的手段。所谓,上工十全,中工十全六七,下工十全二三而已。还没算上庸工杀人无数。其实,并非神医们垄断了医术,只不过是因为中医理论过于高深,那些智力普通的医生知难而退不肯深入,或者虽用功而不得其门径而入罢了。专业人员尚且如此,那些道听途说胡乱猜测的门外汉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所以,并非中医无法解释自身的理论,是人们对中医的理论缺乏深刻真实的理解。就像对于盲人,并非阳光不耀眼,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阳光的视力。
中医如此,佛法也是一样。一切东方学术都有形而上的倾向,是生活在现今时代的物质主义的人们很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