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痛症治疗新悟
作者:丹江游子 2007年11月22日22:21:27
在临床中,的确会遇到很多患者经常因自己的病痛无法治愈,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而喋喋不休,抱怨不停。退而思之,患者的自身因素固然占着主导作用,但今之医者缺理乏术,喜用堵法医病,不善辨证论治,不懂通调理法,又怎能医患者之痛呢?实乃我医者之过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兪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至矣。”是说外邪侵袭于人体背部俞穴及相关经脉,就会使经络脉气涩滞不通,脉气不通就会使局部血运不畅,而致缺血即血虚,血虚则筋脉肌肉就会在外邪的侵扰下发生拘挛粘连而显疼痛,这些背兪之脉都输注于心脏或五脏,与五脏相通,所以痛时会前后相引而痛。治疗时可用按摩治之,因为通过按摩可以使其发热,一旦按至发热则筋脉肌肉就会血运畅通,血液供给充足,粘连得以松解,拘挛得以解除,疼痛自然就会消除了。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确实感到古人在对痛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法上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和经验。观今之医生缺理乏术,不悟岐黄之术,还反笑中医无能,实感痛心矣!笔者运用推拿按摩之法往往能取得《素问.举痛论》所述之效,而且有即时取效者也屡见不鲜。
临床中各种痛症能否快速见效或治愈,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临床医师的技法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熟练丰富程度,二是患者的体质强弱及其经络气血的盛衰和通畅与否。还有一种因素也是我们临床医生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患者的经络穴位对外力刺激的敏感程度,一般敏感体质者,在通过一定时间的激发或调动,其经络中的正气就能得以快速恢复,气血就能得以迅速畅通,对治疗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那些不敏感者的治疗效果可就要差一些了,甚至无效的也有。临证时不可不察,切切!
临床医师的技法水平和实践经验,与其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方法的多寡以及其临症时的悟性或灵感不无关系,再加以时日就能很快悟透其理并领会和掌握其法。其实理法很简单,现概述如下:
首先,要通晓中医辩治法则是以“通调”为法则,即以疏导(通)和调整为治疗大法。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塞者通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无不是在辩证的基础上施以疏导和调整之法也。 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证进行不同的辩证归经和方法治疗,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是针灸推拿,还是气功或其它什么疗法,都要把通调经脉气血放在首位,尤其是气街 部位,该用针灸推拿的就一定得用,这是医者疏导通调病体的最为捷径的方法。
其次,医者要多学习研究和掌握一些中医系统理论方面的知识,并尽可能的多学些治疗技法,要多临床,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参之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和变化的描述,无须多久就会摸索出一套自个独有的治疗手法。就笔者的临床体会,如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很快感到发热并能快速通透上下内外,说明该患者的经络敏感性强,气血充盈,那其疼痛就能很快或立时减轻或消失,否则,可能就要差些,尤其是那些在点穴或按压治疗过程中感到疼痛特别难受,同时还不向周边或沿经络传导痛困感的,医者就要显得有耐心些,给患者做一些诱导和暗示性的语言,多使用一些推、搓、捋、滚等手法,以缓解放松筋肉,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供血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待其感到麻凉酸困往肢体远端传导放射时,此是正气恢复欲通之兆,也是体内阴浊之气向外排泄的反应,继续治之,很快患者会有热流冲开穴道之感,向周边或远端传去,疼痛就会立时缓解或消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