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croll] 明空医话(1)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彰机堂主 从 临床探讨 移动到本区(2007-06-09)冬寒岁末,游学京华,得亲友之关怀,回首过往,历历在目,又恍然若梦,感慨良多。
1 从刘力红先生北大演讲说起
2006年11月6日刘力红先生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中医讲座,与友人李辛、杨永晓、金亮同往。最后在答问题时,听众问:刘老师,你在《思考中医》中的点睛之笔,我认为是第一章中“理性思考与内证试验”。您及您的师父(指李阳波)对内怔是如何认识的呢?刘先生在回答中讲到,内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一只脚。多麽振聋发聩的声音。见仁见智,中医的传乘之所以式微力衰,正是缺少了前进中的一只脚,蒙昧者甚至不知道是缺少一只脚。一只脚是不能走路的,站都站不稳,这就是中医的现状。
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引用了李时珍的话,经络隧道,若非返观内视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愚想,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的考证,就是内证的试验。当时李时珍是具备了内证的素养和能力的。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也讲了任督小周天运行的锻炼,想必是有感而发。经络、气、气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明代李梃曾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经络是人体能量的路径,而经络流动的是气,这个“气”通过内求的体会到的。我们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有多少关于“气”的字眼。
我们怎么去察证经络,怎么去体验到这个“气”呢?民国医家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倡医士应参读《丹经》及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可以体会到“气”的运行感受,可以卫生,能沦我灵性,益我神志。张氏且身体力行,谙熟此道。且在著述中引用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阎百川先生之言“中医源出道家,初皆注重修养。功候既深,能明了自身只脏腑,便能得生人气血循行。”张锡纯评其为“此开天辟地之名论也。”自此可看出,阎百川医也谙熟医道,或许是其退隐台湾后得以长寿的缘由。
静坐悟道,其觉在通。前一段时间我曾指导一患者静坐,同时可默念“恬淡虚无”作口诀。来收摄心神,辅助治疗。“恬淡虚无”一词出自《内经》,默念“恬淡虚无”就是一个练功的方法。舌头在口腔的运动,及其这个口形,就是一个交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思想其内涵,也可收摄心神,逐渐体会到“真气从之”的感和受。领悟生命活动的些许奥秘。恬淡虚无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在这中精神状态***验生命活动,主宰声明活动。孙思邈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能安神定志,这需要有内在修养,是一种境界,不是轻易做到的。
中医是本土文化,是讲精气神的的文化。治病是调整先是调心调神的过程。医者诊治,需要心神之灵明,患者亦需要恢复心神之灵明。三教圣人治人心病,心不病则身不病。都是在形而上的层次提出要求。我们当今的中医教育,一些所谓“师者”多是形而下的教导,在形而下的层次也是残缺不全,因为是我们的文化传乘出现了断层。
2 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看儒家的文化传乘。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写到“孔子云:生而之知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嘶语。”
张仲景引用孔子的话,讲生而知之者上。真的有生而知之者吗?在《论语》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后人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一带而过,不去深究。孔子的学问来自哪里呢?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因广泛的学习而认识宇宙人生的吗?端木赐答到,是啊,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对的。我的学问是用“一”来贯通的。什么是“一”呢?现代的学者把“一”说就是“忠恕”。连曾国藩也去说,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亦。这可不是孔子讲的,是曾参说的,是曾参解释的不准确,或者说是误解。在《论语》里仁第四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为也?”曾子曰:“忠恕而已亦》”孔子告诉曾参,我的道是“一”来贯通的。曾参回答是啊,是啊。孔子出门了,其他的门人还不理解,就问曾参,曾参就回答,夫子的“道”,是忠恕罢了。这里讲的“道”不能理解为学问两个字。这里的“道”和《老子》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相通的。讲解成为具体的语言和整理为文字,表现的学问,是“德”是去说明“道”的。文以载道,具体的文字是表达传递“道”的。
孔子的这个“一”是精神的一种状态。孔子反复告诉学生,我的“识之”我的“道”是“一以贯之”。就是说,我整理的古代的文献,我给你们讲解的宇宙人生的知与识,是在“一”的状态中来表达的。这个“一”就相当于佛家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静土宗的“一心不乱”。这个“一”是人类在最高智慧的一种状态。中外莫不如是。老子<<道德经>>,释迦牟尼的佛经,耶酥的<<圣经>>,穆罕默德的<<古兰经>>都是在"一"的状态下的表达.为什么读这些圣贤先德的著述会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是在凡俗的心境不断跃迁时获得新知.愚想达到了"一"的层面,就会平常心理解圣贤了.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要在静坐中启迪智慧,更好的理解儒家的精神.可惜能在"一"的层面理解的人似乎不多.更勿用说后世的一些腐儒.孔子反复讲"一"是在"一"的状态下去"韦编三绝",才可以更好的对文化进行传乘.文以载道,文,理解的单纯一些,是文字,文是承载道的,表达道,不是道本身.道是"一",名可名.非常名.名需要文字来"名"但常态的文字,有说不清楚.
人的悟性三六九等,先哲的教化,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释迦牟尼在<<心经>>是这样说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经文阐释的是智慧的宇宙观,是让后学能在吟送诵中用身心去体会,体会"一"的精神.释迦牟尼强调真实不虚,是因为当时的弟子一定悟性参差不齐.
生而知之,是极为少数者,能保持了人类"一"的智慧状态,来洞察宇宙人生.中医的学习亦是如此.中国中医药报在2006年9月25日刊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报道.介绍了北京的医生到藏区作为志愿者义诊.朋友告诉愚当时教小活佛白玛才昂学习中医针灸.白玛才昂给当地一位藏民扎完针,告诉愚的朋友病已经好了.你怎么知道的,朋友问他.白玛才昂答到,我看到有一缕黑色的气从病人体内跑出去了,愚觉得就是好了.多么颖悟的小活佛.他是用视觉观察到病的信息,我在以前的文字里曾举例一外国的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可以观察到病人体内各个组织不同的颜色和光泽.正常的组织明润,不正常的组织晦暗.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不是鬼神.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信息论出现后给人类的启示.扁鹊是"饮上池水"后获得"尽见五脏症结"的本领,扁鹊有特异的素质能够开启此类功能,具备了"神医"的条件.
张仲景说"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方术包括哪些内容呢?古代的辟谷,服食|,行气,房中术,炼丹,符咒,星相等等都包含在方术中.有医家在解释<<伤寒论>>原序中,把方术解释为医术.是不准确的.医圣告诉后学,他崇尚这些内容,请按照我的话去吧!我们的确要弃其糟粕,但其间亦有其精髓.
3,谈冲脉
( A) 在:“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部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胞中,可理解为小腹部,如女性,大约在子宫口的位置。上循背里,背,指脊字而言,就是上循脊柱里面。去冬,为友人针肓兪穴(是冲脉与足少阴肾经之会)。觉针之气感至脊柱及肩胛有伤痛处,这就是经络在冲脉的循行。
冲脉,冲者,要冲,要道的意思。冲脉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之海”和“血海“之称。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能容纳来自十二经及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月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海”,说明冲脉与妊娠胎育密切相关。
谈冲脉,就要提一对重要的穴位——肓兪穴。`肓兪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我们取旁开一寸,肚脐下旁开五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以肚脐为界线,上为天,下为地。肚脐旁开2寸是天枢穴,天地气化之枢纽。而肓兪穴既在天地之界线,又是冲脉之要冲。在《甲乙经》中说,肓指肓膜,肾脉由次深入肓膜。穴属冲脉,足少阴之会。在做腹诊中,妇科、男科,及诸多杂证,多可查出在此阻滞。拊之作痛,甚者,痛不可忍。针之,灸之,可调节先天肾经之气血;天地沟通;冲脉的畅通,可使冲脉与十二经气血交换无阻。
针灸肓兪穴,可通过三焦来影响周身。在以前的文字里我曾表达过中三焦的一些理念,三焦应是包括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胸腹腔,而且联系到周身的元气。三焦的元气属于周身十二经的元气,它是从膜上走的。肚脐和浅筋膜、深筋膜、腹部的筋膜联系紧密,不象上腹部那儿和里面的筋膜隔好多层。取肓俞穴、按之。摩之、针之、灸之,可以通过冲脉影响周身,通过三焦影响周身,三焦和冲脉的运行区域是有兼容的。当然,影响的大小,深浅取决于医者的内在修养。
(B)冲脉气动。 去年11月12日夜,为弟王XX针肓俞。其体素健,偶有不适,为其腹诊,脐旁左侧肓俞拊之作痛,应是冲脉有阻滞也。为其针肓俞,忽周身颤动不止。速去针,颤动持续约3、4分钟。其间告弟莫慌,莫慌,或许是体内气机的发动。后细思之,针前,曾空腹服同仁堂牛黄清心丸一个(蜜丸),其药性温和,到不至于会引起周身颤动不止。应是针肓俞穴,引动冲脉气机,继而全身,类似于如五禽戏的自发动功。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脊中,若此次影响尾闾,易引发气机发动。象传统自发动功,习练者意想尾闾如钟锤、钟摆,可引自发动功。当时只是凝神运针,未能预料针后气机的变化。周身颤动,这应是对周身气机一个混化调整。与友人讨论,友人比喻为身体的一次重新洗牌。弟述当时胸闷,愚只是温言莫慌,这也是平生用针第一次遇到如此情况。
(C)调冲脉,治腰痛。
2007年1月22日, 李XX ,男,43岁,北京机关公务员。腰部胀痛两周,以前亦有腰痛史,一两日及可缓解。为其诊,舌淡红,略胖大,滑湿,有齿痕。双脉弦,右尺尤弦细,腹诊,脐旁右侧肓俞拊之作痛,亦是冲脉有阻滞也。为其针肓俞(双),天枢(双),且灸,大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制附片,白蔻仁,菟丝子等收功。腰部不适,如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从腹部冲任立论,调整脏腑,更为求本,此言不虚。
对肓俞穴的运用,民国山西名医赵缉庵先生遗著《针灸要决与按摩十法》有所阐述。赵
氏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著有《夏屋山房笔记》,惜多毁于抗日战火中。
2,谈针灸得气与用神
医家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扁鹊新书》)。针灸之法,针效速,灸效宏,速得气则速效。其取效,与得气与否,有密切关系。酸、麻、胀、痛及沿经络的运行等等,都是得气的表现。针灸用药,敏感者能明显体会到其中变化,取效也速。西医的抗生素也有个敏感性的问题。这个敏感性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这种主观感觉,也会牵动受术者神意的变迁,继而影响形气。能否得气,得气深浅,取决于受术者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内在修养水平。
针灸、按摩、方药,强调准和狠。断证要准,下手要狠。韩东博士在其 <<内功按摩心法要旨>>讲到形意拳的三毒,心之毒,眼之毒,手之毒. ≤说文解字≥中讲,毒,厚也.中解释为: “毒,又治也.”在中: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就是作治讲.心之毒,心意坚定,以神治敌,一旦交敌四梢惊起,出手必有雷霆之势.眼之毒,以眼传神,手之毒,出则透敌而过,回则似拔针起桩.三毒齐备,强敌可摧.这是讲武学的心法,和医学心法自是有相通之处.医者临证,武者临敌,需刚猛,亦需阴柔. 刚猛摧之,阴柔化之.亦刚亦柔,才可左右逢源.
友人赵XX , 男 , 50岁,农学家 .两年前, 发现患糖尿病, 未接受中西医治疗.其有家族性糖尿病史, 其叔叔是某大制药厂总工,深谙药理,患病多年, 亦未服西药.2006年12月某日来访, 见其面色晦暗, 额部天庭尤甚. 为其诊, 舌色暗红, 极少苔, 胖大,多滑湿 . 双尺脉弦, (仲景曰,双弦为寒) 腹诊, 肓俞 阴交按之大痛. 陪同之友, 乘车同来, 告赵XX口臭 难闻, 愚述其乃纯阴毕露之象, 糖尿病只是身体病变之局部表现. 论口臭一证, 清末四川伤寒学家郑寿全所论精辟. “ 有胃火旺极而至者,有阴盛而真精发泄者. ……因精气发泄而致者, 由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已耗将尽, 逼出先天一点真气, 势已离根欲脱…..” 愚告友人虽不至于 “五脏六腑元阳已耗将尽”, 阴盛迫阳不容忽视, 再者,其喜饮极热沸汤可为佐证.
友人赵XX属经络敏感者, 曾患头疼多年, 每发作, 不由扯发撞墙. 2000年10月, 为其针,取风池, 天柱诸穴,留针10分钟 ,今已八年, 头疼未再发作, 或许属同气相求也. 今为其针肓俞(双),建里, 用100mm毫针, 赵体型适中, 用针之长短, 是足以能探寻到病灶. 体内痼疾, 针下多有阻滞. 以内劲贯注针体, 心意坚定, 以刚摧之也; 久留针, 且灸, 以阴柔化之. 友人赵XX觉腹内翻腾搅动, 艾灸之热力传至足趾, 内服自配蜜丸乾坤丸一粒. 一周后复来诊,自述当日大便,下恶臭无数,腹内痛7天, 今日方觉平静,神气清爽. 额部天庭晦暗已去, 陪同友人亦曰, 其口臭已除.舌面生出薄薄白苔,现可喜生机.针灸一次,取如此之效,鲜矣! 再为其针, 用灸. 腹内之得气感觉胜于上次, 且告陪同友人, 勿要和其交谈, 给他静心,好挨过腹内变化.自述自小腹内, 双腿, 双脚, 热力渗透. 针灸毕, 舒适异常. 为其处药方, 温煦命门之火, 滋阴助阳, 引火归原:
熟地90克, 山药30克, 山萸肉30克, 茯苓20克, 巴戟肉20克, 天冬15克, 麦冬15克, 吴茱萸10克, 炙甘草30克,生晒参15克, 生姜10片, 大枣12枚. 三剂,水煎服.
用药后,精神大振, 面部光泽明润.
金XX, 男, 32岁. 素畏寒, 阴盛阳虚之体.愚为其内科调理, 内服汤剂, 外用针灸, 渐收大功. 2007年1月某日, 留针至一小时, 自述天枢的针要蹦出似的, 腹内欲炸裂. 告其正邪相争, 激战之时, 静心体验, 方收良效. 强烈针感过后,周身舒坦.
临床针灸用药, 医患沟通信任至关重要, 医者需视患者之心性, 文化程度( 文化,以文教化, 不识文字者, 未必不有文化, 反之亦然) 遣方用药, 这也算是把握火候, 否则太过亦不及也.
席XX ,女 ,32岁, 已婚育, 2006年初曾流产. 2006年12月某日来诊, 面色青, 神色疲惫.自述痛经. 脉沉迟, 腹诊, 脐旁拊之甚痛, 气海, 关元凉甚. 流产已伤元气, 且寒凝冲任, 针灸及内服汤剂, 方可久效. 针灸初, 告其腹内作痛后取效. 第二日, 虽觉体内通畅,友人陪同复诊, 终不敢再用针灸, 告其内服汤剂收功. 究其原因, 一, 其属敏感体质, 针灸虽取效, 但反应强烈, 产生畏惧心理. 二, 当日内服汤剂, 用益气温经, 活血祛淤意, 当日未能服下.若能及时服药, 功效有多, 信心或许会多一些.
郭XX , 女, 30岁, 曾人流三次. 2006年12月某日来诊, 欲生育, 做内科调理. 自述腹冷, 痛经. 脉沉迟, 腹诊, 气海, 关元, 凉甚, 可用寒气凛凛形容. 为其针灸, 取肓俞, 气海, 关元. 腹内得气后, 痛甚. 有畏惧心理, 只能内服汤剂治疗. 此例, 由于多次人流, 已伤真阳, 而欲再孕, 正如所言: ……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 夫寒冰之地, 不生草木; 重阴之渊, 不长鱼龙. 对治此类病例, 针法效捷, 灸法力宏. 因其中阳尚振, 可重投暖宫回阳之药, 可多取功. 昔哉, 昔哉, 医患之缘, 有不可言处.
近与友人论医药, 友人喻病也是个活物, 有其生命力, 在体内盘据日久, 自不会轻易搬家. 是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恩威并施. 你看, 药,有君臣佐使, 如使吧, 是报信的, 是要给病也要报个信, 大军已至,还是搬家为好. 病, 也会有君臣佐使, 医家自要能分辨清楚, 对其君臣佐使是有不同的法术的. 针灸, 推拿, 亦有此理, 对病, 是又打又摸. 打, 打怕它, 摸,抚慰它.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有句古语, 叫带病延年, 带病时, 人体内会激发出正气不断与之抗衡, 久病固疾, 是要有韬略对待的.
中医的方法, 是个用神的过程, 这个神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读万卷书,神交古人. 听师者言,心领神会, 噫, 方可高屋见瓴.
3,病例几则,
(A) 用巧用拙, 独钓寒江雪
喜XX ,男 ,75岁, 2003年和2006年两次中风(脑血拴), 经中西医救治, 已脱险情, 步履缓慢, 左腿尤甚. 其早年游学内蒙, 历经酷寒, 中阴寒之邪, 盛年之时, 委中长脂肪瘤,后破溃,排出豆腐渣样腐臭秽物, 其妻为其清理,闻后, 自此不嗅. 委中, 属足太阳膀胱经, 人体藩篱所在, 其体素健, 能自身调节, 逼体内阴寒外出. 而今两度中风, 垂垂老亦, 能头脑清晰, 缓步行走, 一则为谙医之儿女悉心照料, 二则和其体质有关. 诊其脉, 尺沉迟, 寸关浮大. 腹诊, 大腹及脐左側拊之而痛. 肚脐推之略偏斜, 手拊脐下, 寒气凛凛, 阴寒藏内也. 其子, 深谙医道, 曰其父是阴寒之体, 2003年初春, 尚用冷水擦澡, 还说自己不怕冷. 子告其曰,不是不怕冷, 是麻木不仁矣. 其父少中阴寒, 因家庭出身问题, 在讲究阶级斗争之年代, 多受冲击, 内心亦多阴寒之意. 形寒意寒, 内外交织, 针灸用药, 是需要调其形气, 是要在调神的层面来治其形气.
为其取中脘.建里. 肓俞(双). 天枢(双). 气海, 关元, 建里. 天枢(双). 气海, 用100毫米长针, 进针约75毫米. 因其形体尚高大, 需触及其病灶, 寻得气感. 用灸法, 点艾条三颗,自建里至关元, 两天枢之间, 缓缓移动. 事非经过不知难, 初灸, 虽有群针开路, 细心体会其间变化, 不过如细雨落海, 寂然无声. 且感觉有寒邪阵阵袭来, 督艾之热力与之胶和. 医者治病, 如用兵, 此消彼长, 好勇斗狠, 在形气的层面或许有效, 而此时唯平心静气, 凝神会意, 引动关窍, 启其海底微阳, 方可收功. 张介宾说: “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医者,意也. 医者之神气会患者之神气, 端坐病塌, 柳宗元诗不由浮现脑际, 能应此时境界: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禅一味,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四周空寂, 物我两忘.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患者真阳已衰, 不久用时刻, 扶而不起. 此时如老僧枯坐, 似拙; 而其间医者神意之变迁, 用阳神破其阴滞, 待时而动, 启其关窍, 唯用其巧才可取功. 噫, 为医者, 甘苦自知, 冷暖自知.
灸至于90分钟, 觉患者体内气机通融为一体, 化如一池春水. 手持艾条, 轻点气海, 如石入静水, 波纹荡漾, 散至周身, 不觉已两小时有余. 灸毕, 去针. 又快刺八髎, 健腰膝, 调下焦. 此时刺八髎, 气海元阳纳潜, 已为有源之水矣.
后又针灸数次, 喜伯自觉多轻健, 大便仍多日一行, 细思之, 取卢崇汉师扶阳讲记中温中降逆方意: 广霍香15克; 苍术15克; 法半夏; 山楂20克; 白蔻仁12克; 砂仁15克; 陈皮15克; 白芷15克; 生姜45克.
中阳振奋, 提壶揭盖, 服药间, 大便一日一行. 愚建议用四逆辈温养肾之元阳, 方可取其远效.
[ 此贴被明空在2007-03-30 08:40重新编辑 ]